红白旗战争结束二十余年后,广西游勇对南盘江北岸的滋扰,为已过而立之年的刘显潜提供了展示军事才华的舞台。
广西游勇的产生,可追溯至清末中法战争。1885年,著名将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,但因清政府腐败惧敌,不但不予嘉奖,反而将冯子材部遣散。冯部官兵义愤不已且生计无着,将满腔怨气泄向清政府及地主权贵、豪绅,四处打劫富绅地主,朝廷视其为芒刺,呼之为游匪。游匪不断发展,逐渐形成二十世纪初名动全国的广西会党组织“0会”,多次发生武装起义,反抗清政权,即历史上有名的“广西会党起义”。
1895年后,游勇从越南回国,与被栽遣的失业士兵相结合,实力大增,主要活动于广西、越南边界,也多次渡过南盘江,对北岸的云南、黔南形成滋扰。
此时,刘显潜叔父刘官礼为加强沿江防务,上 书黔南巡抚,请准改兴义团防局一营为靖边正营,自任管带。多事之际,刘官礼多次授命刘显潜率团练前往南盘江沿江一带,击退来犯游勇。
清光绪二十八(1902)年十月十三日,广西会党军渡过南盘江进攻兴义并占据兴义县城。之后,下五屯刘氏武装在战事0了全力,居功至伟,于当月二十七日,配合清军攻克县城。刘官礼因此受到黔南抚部院嘉奖,赏赐三品顶戴花翎。刘官礼请准清廷,将家族招兵募勇而成的刘氏团练编入靖边营,称为“靖边团营”,刘显潜任管带。次年,刘官礼又请准设置靖边副营,由刘显潜胞兄刘显慎任管带。刘官礼自己,任滇黔边营统带,统领指挥各营。兴义一地,安全纳入刘氏家族掌控之中。光绪三十(1904年)、光绪三十一(1905)年,黔南抚部院先后裁撤靖边副营、靖边正营,仅剩下刘显潜的靖边团营。
清光绪三十四(1908)年,黔南巡抚庞鸿书整理全省勇营编制,裁绿营、设练军,将全省地方军队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巡防队,每队辖左右前后四营,刘显潜靖边团营缩编为西路巡防队右营。
刘显潜本为黔人,至广西时间又不长,在广西一番动荡之后的权力争斗中无根基可言。此外,其堂弟刘显世也因辛亥革命带来境遇,率兵进黔南州城都匀发展,老家根据地贵州兴义需要强力人物经营。于是,刘显潜遂审时度势,返回兴义。
刘显潜返回兴义,在路途之中就碰到机遇,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。当其返程途经兴义府城安龙之时,受黔南光复的影响,府城安龙亦光复,驻军首脑安义镇总兵祁以德出逃,不知去向,府城一片混乱。刘显潜以其多年积威,自任安义镇总兵,并委任至交好友,曾在兴义县立高等小学堂任过堂长的务川举人聂树楷为兴义知府。兴义府城安龙区域,纳入刘氏掌控范围。
刘显潜安排好安龙军政,并未停留,返回兴义后立即招兵买马,重组旧西路巡防队,招兵四营,于风云动荡之际,为下五屯刘氏组建起一支强横武装。在其堂弟刘显世斡旋下,刘显潜还被大汉黔南军政府委任为旧西路巡防队统带。
在黔南国民军整编中,刘显世任职黔南国民军总司令,刘显潜得其支持,将部队扩编为10营,称黔南西路巡防国民军。
历史事件
护法战争后,黔南军队有黔南陆军、黔南游击军两大序列。刘显潜任全省游击军总司令,辖第一、二、三路游击军,及游击大队、盐务巡防队。第一路游击军驻防黔北地区,长期跟随刘显潜的爱将、普安罐子窑人易筱南任统带。金沙县清池镇阵亡游击军中哨官李王顺正是其麾下。黔南游击军解体,易筱南部仍驻黔北。如今,赤水县中南部赤水河畔的丙安古镇,有一方大书“畏威怀德”的摩崖,上款“黔陆军第三混成旅旅长易筱南公大人德政”,落款“中华民国十一年孟冬月”。摩崖左侧,还有同期镌刻、落名袁祖铭定黔军右路前敌指挥袁光辉“出民水火”摩崖一方。证明“民九事变”后,黔南游击军虽然解体,但部分军队还得以延续。
在兴义市境内,也还有不少刘显潜任黔南全省清乡游击军总司令的遗迹。如乌沙镇永康桥留有“如渊总司令桥成纪念”摩崖。与摩崖相近的古道税卡为券拱门,其合龙石面刻“峭壁”二字,落款“周农风”。周农风其人,曾任黔南全省清乡游击军参谋长。